行业动态

合肥:在绿色繁荣中打造大湖名城

合肥:在绿色繁荣中打造大湖名城

发布日期:2017-04-20 13:44:16 来源: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2年08月30日 来源:合肥在线 作者:叶琳玲

        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合肥,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2012年8月14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发布了2012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在环境友好排行榜中,合肥以82.15分,位居中部第一。
        绿色,是合肥这座城市的鲜明符号。从宋人“合肥巷陌皆种柳”之说,到清人“孝肃祠边古树森”之誉;从环城公园有口皆碑,到成为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包公故里的爱绿传统古已有之、于今更盛。
        如今,以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为顶层设计,致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正阔步走上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繁荣之路。
绿色成绩单尽显绿色繁荣
        合肥为什么能荣登“环境友好中部榜首”?于诸多依据中,一份尽显绿色繁荣的当下“成绩单”最有说服力。
        经济通道向上: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1751.7亿元,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7个和1.5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污染轨迹向下:今年一季度,全市单位GDP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领先全省1.2个百分点;合肥的污染物减排量也领先全省,上半年,合肥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67%,氨氮排放量下降5.39%,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96%,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33%,工业废水排放量仅占全市污水排放量的12.9%。
        一正一反的背后,是城有绿色气自华的底气。一系列环境变化,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绿色繁荣。
        数据显示,从常年监测情况看,合肥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处于较好水平。备受公众关注的巢湖治理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家环保部发布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0年度考核结果中,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得分位列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之首。
与水一样棒的还有空气
        “合肥的天空蓝得那么彻底,大朵的浮云,极致的蓝和纯粹的白完美结合,美到让人忘记了呼吸!”这是前几天合肥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表的感慨。截至8月20日,合肥今年以来空气质量优良率93.1%,优良天数为217天,较去年同期增长8.4个百分点。
映衬着湛蓝的天空,还有满眼的绿意
        数据显示,目前,合肥森林覆盖率超过22%;截至2011年底,合肥城市绿地率达到40.3%,绿化覆盖率达到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8平方米,三项指标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均位居榜首。
        合肥用这样一份优秀的“绿色成绩单”诠释了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诠释了阔步迈向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合肥所走的是一条绿色繁荣之路。
新型工业化共铸绿色产业
        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保政策,“绿色成绩单”的背后,是合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发展决策和实践。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新时代摆在合肥面前一道有分量的经济考题,工业化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如何在工业化过程中减少污染与能耗?
        “工业化也能有好生态”。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后发城市的发展,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方面,通过产业规划,关停与转移并举,将一大批“老工业”迁出城市核心区;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利用高新技术助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这是合肥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的第一个特色。
        2009年,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在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开工,拉开红四方、氯碱集团等化工企业搬迁的序幕,预计到明年年底,所有的化工企业将全部迁离合肥城区。与此同时,马钢(合肥)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合肥的“能耗大户”已成了“节能降耗标兵”;江汽集团已和法国著名的污水处理企业威立雅达成污水处理协议;政府对二环以内、集中供热管网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开展了集中淘汰……类似这样利用现代科技、循环经济、政府支持等方法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坚持外引内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合肥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的另一个特色。
        今年伦敦奥运会,安凯客车公司制造的20辆双层观光巴士投入伦敦旅游黄金线运营,安凯客车引来全球游客关注的目光。
        这仅仅是合肥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目前合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八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5%,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带动了技术进步,带动了节能减排,而且成为推动合肥连续多年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与此同时,凡是符合产业布局、零污染、高能源利用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就给予大力支持。如今,新型平板显示、光伏、节能环保、新材料、公共安全等产业成为合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产生了先发效应,合肥已经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避免了结构性污染的产生。
        在招商引资中,坚持环评优先,拒绝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这是合肥在走新型工业化、铸就绿色产业之路中的重要原则。
        8月18日,德国大陆集团高级副总裁科勒先生和该集团合肥分公司总经理凯乐博士被授予合肥市“荣誉市民”称号。当初德国大陆轮胎入驻合肥之时,尽管有全国多个城市相争,但合肥还是向其提出了2个环保上的关键要求:第一要用天然气;第二必须用世界上最新的环保技术实现废气零排放。该项目环评文件最终通过了国家环保部最严格的审批。如今,这个按照欧盟标准在合肥兴建的项目,成为合肥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合肥共否决不合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30多个,总投资额约120亿元。2011年否决不合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19个,总投资额约35亿元。
        新型工业化铸就了绿色产业,而在绿色产业的带动下,合肥人实现了“绿色就业”。小到无纺布袋子的制造,大到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置等,环保相关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人才加入“绿领”阶层,产学研一整套的体系,让高校的毕业生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绿领”阶层的崛起也将引起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借助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一条充满合肥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让合肥处处闪现着绿色繁荣。
水陆空防控共创绿色环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合肥从来没有放弃过环境保护,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与能耗在“过程”的环节就直接解决,做足“水文章”,写好“绿文章”,打响蓝天保卫战,着力为市民营造一个“天蓝、水清、树绿”的城市生活环境。
        水是一个城市环境的灵魂,合肥因水而得名、因水建城,也将因水而兴。
        合肥从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高度来做“水文章”,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截污”等举措,铺排污水管道、建污水处理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治理面源污染……“十一五”时期,合肥环保投入143亿元,其中涉及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就有60亿元,合肥的“水文章”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行政区划调整后,在新一轮的合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打造“大湖名城”的顶层项目,也是“生态强省”的重要支撑。扎紧“污染口”、修复“净化器”,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八大工程”,包括环巢湖公路建设、污水截污治理、生态农业结构调整等重要项目,环湖所有乡村都将用上最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巢湖生态治理将被放在最优先的位置来统筹合肥的城市建设、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与此同时,今年3月1日,《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对破坏水环境的行为“零容忍”,铁腕治污;《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目前也正在征集民意中,向巢湖排污最高可罚百万元。
        同时,为了给老百姓提供优质的饮用水源,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合肥还计划实施“引龙入肥”工程,通过引入龙河口水库水源,每年向合肥市提供1.2亿方大别山优质水源。
        绿色代表着生命,绿色代表着希望。与“水文章”一起绘就合肥绿色环境的还有“绿文章”。
        近两年来,合肥累计投入绿化资金达70亿元,道路、公园、小区、河渠、湖泊、水库、村头……处处是合肥谱写“绿文章”的战场。去年,合肥农村植树造林16.86万亩,相当于“十一五”造林面积总和。今年,合肥又完成农村植树造林24.4万亩,完成城市园林绿化面积1219万平方米。通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城乡绿化大会战和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湿地,不断提升着合肥的生态宜居环境。
        行政区划调整后,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依照合肥“一湖两脉、一岭四楔、多廊多点”的绿化空间发展布局,合肥周边、环巢湖及其周边生态敏感区约4000平方公里的范围成为合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关键区域,其中环巢湖区域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核心区域之一。合肥将以沿湖集镇、村庄为节点,依托环湖区域纵横交错的路网、水网等,逐步形成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面上绿色成片的一体化绿化新格局,充分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种需求。按照规划,“十二五”末,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5%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13.5平方米。
清水绕城、绿树环城还不够,还要碧空如洗
        今年8月1日,合肥再次提高机动车环保准入门槛,标准由国Ⅲ提升至国Ⅳ,这已经是合肥连续第二年提高机动车环保准入门槛。按照业界的说法,排放量每提高一个标准,对大气的污染就减少一半,去年8月1日,合肥先行对外地转入车辆实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一年来,高污染“黄标车”转入合肥的数量同比下降35%,有效遏制了外地高污染车辆的转入。
PM2.5,这是今年以来广受关注的热词。合肥计划在今年年底,在现有市区10个PM2.5监测点上,筹建安徽第一个超级灰霾监测站,并建立灰霾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届时,将实时监控,为空气“体检”,最终实现让老百姓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目标。
        合肥正织就一个“水陆空”立体防护网,保护着大湖名城的环境,诠释着环境友好的合肥路径。
全民齐携手共享绿色生活
        保护环境不仅是商品生产者、流通者的责任,也是消费者的责任。绿色的交通、绿色的建筑、绿色的城市管理……市委市政府身先士卒,引导着绿色的生活理念;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市民争相创建,共创绿色的生活环境。
        利用新能源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编制“绿色出行”规划引导未来城市建设,“绿色出行”是合肥在城市绿色管理中亮出的第一张王牌。
        2010年年初,由30辆安凯纯电动公交车组成的合肥18路公交车线示范运行,成为全球首条纯电动公交示范运营线路;如今,该批运营车辆百公里能耗仅为108千瓦时,出车率达到97%以上,成为合肥一条亮丽的绿色移动风景线。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今年,合肥还计划将报废的燃油公交车及淘汰的“黄标车”部分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并向城市物流车、交警巡逻车、环卫车、商用车和工程车等公共服务领域拓展;今后的公车采购也都将首选新能源车。同时,还计划出台《合肥市绿色交通规划设计导则》,力求从城市规划的源头树立“绿色交通”的概念,今后的道路或将不再“专宠”机动车,而自行车等慢行工具也已率先在合肥的部分学校、社区和公园推广。
        建筑是继交通、工业之外另一个社会生活的高能耗领域,通过在土地出让中设置“绿色”环节,规范企业盖绿色高楼大厦,这是合肥在城市绿色管理中亮出的第二张王牌。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滨湖新区。在滨湖惠园、滨湖康园、滨湖欣园等居住项目上,合肥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对单体建筑的公用部分进行照明;采用中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让部分小区的绿化、清洁用上循环水;此外,在国际博览中心等公共建筑项目内,利用大面积屋顶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和日光照明系统……
        节能减排不是光靠“省”就能解决的。秉承着这样的城市管理理念,在路灯等城市公共照明设备中推广先进的风能、太阳能、节能灯具;在城市园林绿化、道路清洁等环节推广中水循环再利用……合肥正在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进行着更多的“绿色”尝试。
        认建认养、不栽无主树、见空就栽树……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进来。截至2011年,合肥已有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49所,市级绿色学校329所;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6个,市级绿色社区34个。今年,合肥首次开展绿色企业创建,13家企业积极申报……一系列绿色创建形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小社会,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环保理念深入市民心中,2011年,合肥公众环保满意度比2010年上升4.53%。
        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今天的合肥,全国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今天的合肥人,正在接力梦想,续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下一篇:扬州推进“绿杨城郭”建设工程 打造“生态城市”
上一篇: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